目前分類:相關資料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banner, 【田歌】.png

 

 

D.結論

在結論前,先介紹三個真實案例的「武俠人」:
  • X 君
    從十五六歲即對武俠著迷,至今不管那一本書、那一作者,百分之八九十他都答得出來,對於偽作、託名的書籍,他大概都能略答八九,甚至他還可以告訴你甲書的某章節等於乙書的某章節。他說,每個作者與作品,他至少研究 3-6 個月。
  • D 君
    也是從十五六歲即對武俠著迷,除了看,還收集。其收集率達 99%。
    該君收集的每套書放在那個書架的第幾層,他都一清二處。要賣 ? 門兒都沒有。
  • S 君
    對武俠一知半解,但聽說某收藏家因經濟原因正將手稿慢慢的賣出多年,S君心痛,到處找武俠界的愛好者,看有沒有辦法救救那些即將佚失的武俠資料。
以上這三個真實簡介,是否將以上那些 [X-評論者] 都狠狠 K 了一下 ?!
 
 
1.評論「武俠評論者」對於『田歌』的評論
 
 請問 [X-評論者]:
 
(1)確認書(文)中的武俠小說作者的背景、作品了嗎 ?
(2)仔細研究了每本小說與作者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了嗎 ?
(3)對於書(文)中的批判,是否真的洽當 ? 或者只是因參考「名家」資料而直接複製 ?!
  • 這些 [X-評論者] 既然要寫 "心得",至少應該將每位武俠作者的其中一部書看完再下定論。
  • 書名既然取為「武俠參考資料」、「縱談武俠」、「武俠研究」、「武俠發展史」,就應持戒著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的心情,因為一個字之差,就可能會造成一位武俠寫手一生的名譽、經濟受損,這是事後要用任何方法都補救不回來的。
    (如前文所言,切莫先羞辱,再安撫)
  • 再者,[X-評論者] 真的是將武俠故事看小了
    如果從網路上隨便抓抓資料,冠上個學術名,就可以成為「發展史」、「參考書」、「論文」,若是如此,這些「評論者」手下的文章,就真的比口中的「濫惡之作」武俠小說作家還要差,因為除了將書名弄錯,還將他人的作品張冠李載,若以 "鬼派" 來討論,甚至以 8 個字「非鬼即魔,嗜血嗜殺」就交代了一位作者的幾十萬字的心血,換來的是該作者的武俠書可能滯銷、名譽受損,而成就了自己的「評論」。
  • 從以上的推論,可以約略瞭解,原來所謂的「鬼派」之說,以及對『田歌』之評語:"非鬼即魔"、"嗜血嗜殺",皆來自始作俑者 "歷史" 的葉、林兩位教授。
 
2.評論「葉、林」教授對於『田歌』的評論
  • 根據「葉、林」二人之評,可以合理推論「葉、林」兩位教授並未讀透當時近 300 位作家的心血之作。那些是正版 ? 那些是託名 ? 那些是嫁接 ? 若都搞不清楚,那麼「武俠發展史」如何而得 ? 套句兩位教授對「鬼派」的形容詞,所以「台灣武俠發展史」是「濫惡之作」,對武俠之研究歷史「戕害至巨,固不待言」,所以「武俠發展史」是為「濫竽充數之作」。
  • 再根據一位金庸的研究者曾說過的話:
    「大陸金學第一人」的陳默及影評人鄭政恆曾說:「罵武俠小說的,通常是沒看過武俠小說的人。真看過金庸的,是罵不出口的。當年我沒看,也單純以為是打打鬥鬥,太過虚假,不值得看。」
    予以類推,兩位教授肯定沒有仔細研究過『晨鐘』或『田歌』的作品。
  • 葉教授從 1994 年以來,到 2005 年「武俠發展史」出版為止,這近 10 年的時間,對於『田歌』的武俠小說著作,閒語甚多,無論是書本、專欄、演講,皆將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批評得毫無可取之處。但翻開其『田歌』著作,應該不會只有「荒山野墓」,或者是打打殺殺。套句英語說的一句話,兩位教授的 "評語" 是否應該 "say something" (評之有物) ?
  • 兩位教授對於『田歌』的背景,竟然未經查證,即以網絡上的資料移植到「武俠發展史」中,實不得不讓人懷疑整本「武俠發展史」的周全性與正確性。
  • 更而甚者,兩位教授竟然將「鬼派」與「色情派」歸為同類,這讓辛苦的武俠小說寫手情何以堪。兩位教授指著禿驢罵和尚,表面上稱鬼派的不是,但前文又將某些作家歸類此派,即指著鬼派,罵田歌、陳青雲。
  • 網絡上,僅是以『田歌』作者之名的就有一百多套之多(含『田歌』原著),是否兩位將他人之過亦嫁接給『田歌』先生。但可以確認的是,兩位教授肯定未將「鬼派」的書研讀過。
  • 兩位教授,號稱在淡江大學成立了「研究室」,但經查證書已納入圖書舘,網站已無維護,等於是近荒廢;再者號稱買入古書萬本,聽說以更高價賣出,這對於武俠的研究工作如何能持續。(以上調查信息若有誤,說聲抱歉。)
 
3.結論中的結論
 
 根據實際訪談一位漫畫家界兼知名收藏家的老前輩,他表示:
  • 『田歌』每一本著作,都曾經被翻成漫畫書。
  • 改編『田歌』著作的畫家,除了一、兩位是一般畫者外,皆為當時有名的畫家。
  • 『田歌』之著作為當時所市場接受,是因為他跳脫了當時武俠小說的傳統寫法,他創立了武功可以由一個人傳自另一個人;他也發明了穿越時空,即靈體可以出竅到另一個人,這些依現在的行話來說,很不靠譜,但是在當時是一個創新,所以當時的讀者為之瘋狂。
  • 古龍的作品屬傳統,金庸的作品有層次與精緻性。但『田歌』的寫風,簡單通順、一氣呵成,讓人沒有負担。
  • 一般的小說只是循規蹈矩,但是田歌之著作則會強烈描繪出每個細節。
  • 田歌之武俠著作,不敢說是上乘之作,但絶對是中上之作,不然那些名畫家怎敢跟風。
 
 根據實際訪談台灣多位武俠小說收藏家的老前輩,總結他們的討論:
  • 『田歌』先生有多部作品,曾被他人改編成電視、電影,若非佳作,怎可如此冒險。
  • 『田歌』先生的作品,很適合一般民眾觀看。
 
 根據實際訪談一位廣播界的老前輩,他表示:
  • 『田歌』每一本著作,都被不同的廣播電台、不同的 "說書人" 播講過,包含王子龍、張宗榮。
  • 『田歌』的作品簡單、直述、新穎,是為當時的讀者所喜歡。
 
 根據實際訪問『田歌』先生,他表示
  • 海畔有逐臭之夫,讀者各有各的品味,他接受所有的批評,但兩位教授自命清高的評論式,未深入研究及查證即將『田歌』入罪。
  • 『田歌』未師承任何人,而「百度百科」所載之 "師承陳青雲" 乃錯誤信息。
  • 『田歌』曾力邀「陳青雲」先生寫電視劇本,惟陳先生對於電視劇本寫法無法適應而做罷。
  • 『田歌』強調,他與「陳青雲」先生是好朋友,其著作風格各有各的千秋。
  • 『田歌』與「陳青雲」倆人皆低調人仕,但是有人拿他們的名譽消費了。
 
4.補述
  • 看武俠小說是一種消遣、怡情,是一種發洩。
  • 任何一部武俠作品,有褒有貶,各據山頭,沒有所謂的排擠作用。
  • 被淘汰,是因為市場量過低、因為得不到讀者的關愛,但並不表示被淘汱者的作品品質不好。
    (當然,站在山頭者,不表示他的作品是完美的)
  • 武俠作品的比較,有許多的比較性,包含其詞藻、結構、角色、武力 ...... 等等。
  • 武俠文化的推廣,有賴於各界 "俠友" 的推廣與批評,對於所有願意予以評論的 "評論家",他們願意投入龐大的時間、精力於這個武俠小說歷史的研究,我們皆抱者感恩的心態,但若資料能更正確,少些攻擊性字眼,應是更難能可貴之事。
  • 『田歌』小說非經典、非完美,對某些讀者,田歌的武俠小說 ……
    其 "劇情佈局" 在 "深入人心" 可能沒那麼麼到位,
    其 "兒女情感" 在 "細膩度" 也可能沒有那麼到位,
    其 "偵探推理" 在 "巧思度" 也可能沒有那麼到位,
    其 "慘絕人寰" 在 "殘忍度" 也可能沒有那麼到位,
    其 "歷史素養" 在 "完善度" 也可能沒有那麼到位

    但套句俗語,「有一好沒兩好」,
    要簡明通順,又要有 "推理伏筆";
    要歷史背景,又要有 "創新創意" ……

    對一個當時的武俠小說之評語實屬不公允 !! 
 
 

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anner, 【田歌】.png

C.正本清源
 
有更多的書籍、文章、論文、BLOG、…… 等論及『田歌』的 "武俠小說",都大同小異。但因此篇幅的關係,所以只列出前文的 9 項討論,但坊間談及『田歌』者何其多,所以以下皆以 [X-評論者] 表示。
 
由以上 [B] 章節,可以瞭解 [X-評論者] 都是 "天下文章一大抄",抄網絡、抄書籍、抄自稱是學者(教授)的資料。其實 "抄" 無所謂,但 .... 若不求證,遺誤千年。
 
以下,我們來看看 [X-評論者] 錯在那裡:
 
1.抄襲
  • 1994 年 / 論劍: 武俠小說談藝錄 / 葉洪生 :非鬼即魔、嗜血嗜殺
  • 1997 年 / 群魔亂舞「酷」翻天 / 俠客(葉洪生) :嗜血嗜殺
  • 1998 年 / 縱談中國武俠 /曹正文 :鬼影憧憧、血痕斑斑,荒山、古墓
  • 2001 年 / 文訊 / 葉洪生 :非鬼即魔、嗜血嗜殺
  • 2005 年 / 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/ 葉洪生+林保淳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12 年 / 出版社行銷武俠小說的文化創意 / 陳韻琦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15 年 / 新武俠江湖小說作家有哪些代表 / 壹讀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xx 年 / 台灣的武俠小說與武俠研究 / 林保淳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- - - - -
  • 對於『田歌』武俠小說的評論,這些 [X-評論者] 的評語都相同,顯而易見,可能有兩種原因,一為『田歌』作品真的乏善可陳,另一為這些評論家 "抄襲" 別人的見解。
  • 一部武俠小說,若真的只是 "打打殺殺" 或 "非鬼即魔",以常理推論,這一部武俠書肯定在市場上出版沒多久就會夭折了,或者活不長久。但我們知道的,『田歌』的書是每一部都創造不錯的銷售量。
  • 且明白人都知道,一個只有 "打打殺殺" 或 "非鬼即魔" 的小說,可以出到二、三十集,那麼這個出版社肯定是瘋了,但 …… 事實是如此嗎 ?
  • 說得 "偏激" 一點,如果「武俠小說」沒有武功、沒有打殺,那不就變成了 "言情小說" ??
  • 再者以 "非鬼即魔" 來形容 ? 難道『田歌』的作品成了靈異恐怖小說 ?
 
2.著作
 『田歌』著有
《車馬砲》 錯 !
《古庵春色》 錯 ! (情色小說嗎 ?)
《小福星》 錯 !
《美人戟》 錯 ...... 錯、錯、錯 !!
 
『田歌』的小說著作,共著有 25 套書。有 [X-評論者] 所列的書目,有近 60% 不是『田歌』所著作,這真的是一個很不靠譜的 "研究著作"。
  • 顯而易見的是,人云亦云,這些 [X-評論者] 不考證是否真偽就直接放在自己的論述裡。
  • 造成的影響是,[X-評論者] 的錯誤引用與論述其這些偽書(托名),形成眾多的閱讀者排斥『田歌』正版的作品,使得這些愛好『田歌』的閱讀者轉而離去。這是對『田歌』名譽極大的污辱。
  • 筆誤 ? 其中 "葉洪生" 教授從一開始就將《俥傌砲》寫錯,最後還編入《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》,對於一個歷史研究,實為可悲。而 "林保淳" 教授至今發表的文章,依然錯。
 
3.田歌
 
本名「陳中」 錯 !
  • 所有的武俠界讀者與 [X-評論者] 皆認定『田歌』本名為「陳中」,甚至還有人稱之為「陳天立」。不瞭解那些自稱為教授者去那兒查出來有「陳中」之說,難道又是「抄」?
  • 更可議的是,號稱「發展史」的「武俠發展史」一書,竟將錯誤「抄」進了內容。
 事實:
  • 『田歌』本名:『沈幸雄』。
  • 沈幸雄,1961 年第一套小說出世以『晨鐘』為名,1962 年杪因為分別為兩家出版業寫作,所以另立一『田歌』為筆名,以免造成兩家出版業的困擾。自此之後,就一直以此『田歌』筆名出書。
  • 『田歌』的最後一本武俠小說大約是在 1977 年,而在 1977 年前,『田歌』已往影視界發展、生根,並有數十部的電影、電視作品。
  • 這些年來,田歌暢名於影視界,但卻沒有人去向他求證關於他的武俠生涯,造成以訛傳訛,實不是武俠研究者之為。
 
4.武俠派別
 
 『田歌』屬於「鬼派」 錯 !
  • 『田歌』的小說裡,沒有半個是「鬼」的角色出現,何來的「鬼派」之說 ?! 始作俑者,大概是 1994 年自稱武俠研究學者的 "葉洪生" 教授了。
  • 若稱為「魔派」,或許『田歌』與陳青雲先生還不會那麼不舒服,因為這兩位武俠寫手從未有過任何一本的靈異恐怖鬼小說。
  • 但不論歸為「鬼派」或「魔派」都不恰當,因為若以 "武俠人物名" 或 "武俠書名" 就將此二人歸為此類,那我想 "金庸" 或 "古龍"、"柳殘陽" 也可以納入此類了。
  • 再者如前文即提到,那個 "武俠" 不打不殺,若以此定義歸類,言之過以。
  • 兩位教授從一開始的分類法,就有很大的爭議,以劇情 ? 以作者作風 ? 還是 …… 當時兩位教授的心情 ?
 
 
5.通俗小說
 
 "情節簡單"、"人物無足輕重" ? 錯 !
  • 如前文所述:"通俗小說" 就是要淺顯易懂,只要能為讀者接受,就是可以被閱讀的讀物。
  • "情節簡單" ? 林保淳教授,身為博士的中文系學者,應該知道何謂 "小說"。難道說,情節要複雜才是小說 ? 如果要複雜化,那直接去看偵探推理小說才是。"人物無足輕重" ? 若是每個人都是紅花,那麼一本小說的重點何在 ?。
  • 網絡上有人說:「創作是一條辛苦的道路,這也是人們敬佩作家的原因。」
  • 而武俠小說家亦若是、甚若是。
 
6.武俠小說分類排行榜
 
 田歌是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 錯 !
  • 既然葉教生稱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,那麼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是誰 ? 陳青雲嗎 ?
  • 陳青雲在第一本作品(1963)出世之前,『田歌』以『田歌』之名即已出書多部。所以若要以時間排序,『田歌』應為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。
  • 若以『田歌』兩字為討論的對象,兩人當時出書時間相仿,所以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?
  • 還是錯,因為若是如此定義,理應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四人」,而陳雲青先生為「鬼派天下第三人」。
    「第二人」是誰 ? 若依洪教的說詞,陳青雲師承諸葛青雲的作品(1962)年,那第二人就應屬「諸葛青雲」才是。
    「第一人」是誰 ? 是『晨鐘』 ! 因為『晨鐘』在 1961-1963 年即多部同類型武俠小說問世。
  • 歸納以上之結論,因為『田歌』就是『晨鐘』,所以「第一人」就應是『田歌』。
  • 依理,「鬼派」排序應已清楚,但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即『田歌』? 還是錯 !
  • 因為根據葉、林兩位教授在「武俠發展史」的 "研究",......
第 27 頁:
... 柳殘陽在小說中所表露的殘酷血腥殺戮,也多少滿足了人類原始的“嗜血暴力”衝動 ...
第 267 頁:
... 牙眼相還,以殺止殺,就成了柳殘陽的“江湖邏輯”!支撐這個邏輯的核心自然是他所標榜的“正當”與“仁義”。其實所謂的正當、仁義,原本就缺乏一個明確的客觀標準。 ...
 
想當然爾,依兩位教授的定義,"柳氏" 亦應為「鬼派」一員,其 "柳殘陽" 在 1960 年即已出書,所以理應為「第二人」之稱號。
 
所以排序是否應改為:
 諸葛青雲 > 柳殘陽 > 晨鐘 > 陳青雲 > 田歌
  • 但在兩位教授的 "定義" 下,"柳殘陽" 歸為 "俠義派" ?
     (作者於派別歸類,什麼時候由兩位教授說了算 ?)
  • 換個思考方式,對於洪教授將鬼派予以名次順序化,不知是褒 ? 還是貶 ?
    若是 "褒", 表示葉教授認定 "陳青雲" 是鬼派寫的 "最好" ? 反之,或是最濫 ?
    那麼有一些葉教授查不出名的作者,如何排名 ?
  • 但,此篇文不是要探談論排名問題,兩位教授也不需隔空回覆,因為排次不是重點,而只是藉由以上的推理,得兩位教授先驅倡者不分清理由就給定順序,而後隨 [X-評論者] 也未去考究事實的本質就予以複製,這些 [X-評論者] 對於 "研究" 二字仍有一段要改善的空間。
 
7.粉絲格調
 
 「鬼派」 ...... 為中下階層讀者所歡迎。
 
  • 依初步瞭解,『田歌』的武俠小說粉絲,學者博士、醫生、販夫走卒各個階層皆有,絶非如葉洪生教授所言只有 "中下階層"。若用另一個角度論,是否其它 "門派" 惟只有 "高尚人士" ?
    (另一觀點,或許葉洪生教授應該要站出來說明,在他的定義之下,那些人才是 "中下階層" ?)
  • 時間背景
    民國 50 年左右,那時的台灣人生活困屯,肚子都沒法兒吃胞,那有辦法讀書,所以有很多都是讀到小學,或者是初中沒畢業就必須找工作賺生活費。因此在學識不足的狀況下,『田歌』不浮誇的作品一下子就為大眾所接受。應該說,其他作者的小說,因詞藻較豐、處處含伏筆的作品,只有讀書人可接受外,『田歌』多了一層學歷較為不足的愛好人仕。
  • 葉、林兩位教受未深入觀察其時空背景,把自己較高之學歷,自恃甚高,以現今的學識水準,套用到當時『田歌』的時空背景,將其作品視為有識之仕不屑之讀物,實為大錯特錯。
 
8.漫畫
 
 「鬼派」的特色在於情節簡單 ... 為漫畫家所青睞 ? 錯 !!
  • 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的情節不是用 "簡單" 二字形容,因為若是如此的簡單,當時應不只有 300 位的武俠寫手。
  • 『田歌』的作品,根據愛好者的反饋,應以 "簡單通順"、"一氣呵成" 來形容。甚至聽聞有人在一柱香的時間內,就看完了『田歌』的其中一部小說。
    (這應該已經達到了「通俗小說」最低要求的門檻)
  • 若以這時代的 "創意" 之定義來形容『田歌』的作品,說句誇張的話,可能還可以被稱為「文創產業的創新」。
  • 再說漫畫家之所青睞於『田歌』的武俠著作,並不是因為其情節簡單,而是『田歌』作品相較於當時他人的武俠著作,是一種通順、創新、創意,無論招式、故事情節皆前所未有。
    但在葉洪生教授的形容下,就只有 "殺、殺、殺" 的「鬼派」而已。
 
9.劣幣 ? 良幣 ?
 
 鬼派 = 劣幣 ? 錯 !
  • 如前所言,在任何一部戲裡,都會有大、小角色,綠葉拱紅花,才能紅得了男、女主角,才能扛得了整部小說的進行。同樣的,在武俠通俗文學領域裡,各種類型的小說型態,相互襯托,讀者依自己的年齡、心情、喜好欣賞品味。
  • 那時期的武俠小說百花齊放,各有各的山頭,各有各的粉絲群,雖有 "堅貞不移" 的讀者,但那是少數中的少數,大部份都是跨領域、跨作者的武俠書追風人,肯定造成不了太大的排擠效應。葉、林兩位教授也太抬舉口中所謂的「鬼派」或者是『田歌』了。
  • 再者,葉、林兩位教授把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說得過頭了,對於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的形容詞,不外乎以下:「濫惡者流」、「不堪聞問」、「不忍卒睹」、「濫惡有如毒草」、「濫惡之作」、「格調極低」、「俗不可耐」、「劣幣驅逐良幣」、「......」,想必兩位教授對於『田歌』有非常深的誤會,因為兩位已說不出對「鬼派」小說內容其它的形容詞了。
  • 根據字典對於「濫惡」一詞之解釋,為「惡劣,質量低劣」。而若如葉、林兩位教授的描述之「濫惡有如毒草」,肯定市場不會有人青睞,甚至應會被當時政府列為禁書才是,但起而追隨者的是名漫畫家的跟風,以及廣播劇的爭相播講,這與兩位教授的說法大相逕庭。
  • 由以上言,卻未曾在任何一個地方,見兩位學者批判這些漫畫家、廣播劇、電視、電影,這豈不怪哉 ?!
    或許兩位教授不知,『田歌』之《魔窟情鎖》曾被知名陽麗花改編成歌仔戲,所以她也是「鬼派」? 或者「俗不可耐」? 再者,那些漫畫家、廣播人也是「不堪聞問」者 ?
    兩位教授言之過矣 !!
 
10.篇幅不足
 
 「台灣武俠發展史」的篇幅有限 ? 錯 !!
  • 對於葉、林兩位教授定義的「鬼派」,常在各報章雜誌、演說中無處不抨擊其「濫惡」。而其解釋只有 12 字「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」、「濫惡之作」。問其如何的「殺」、如何的「鬼」,卻又以因「武俠發展史」一書的篇幅有限,只能「匆匆帶過」,會在未來再做更多的解釋與說明。
  • 但兩位教授對於「鬼派」似乎比較苛刻,自 1995 年至今,超過 20 年了,其發表之文章,對「鬼派」之形容詞似乎還是停留在 12 個字。即使是在「武俠發展史」出版後至今近 10 多年還是沒有見到其更進一步的解釋。兩位作者似乎偏心了。顯見這近 20 多年的研究,這兩位號稱武俠學者完全沒有進步, 是「教授」? 還是只有動口的「叫授」。
  • 如果「臺灣武俠發展史(2005 出版)」一書有再版之可能,而內容未能對「鬼派」脈絡有更詳細之說明,可以預見兩位教授也必定只是從網路上抄抄其田歌本人官網資料,或建置於維琪百科、百度百科之資料,以修正其前版不負責任的資料,再加上只有 12 個字的 "精屁" 見解。
  • 林保淳教授,這十數年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代為研究,難道沒有從他們的報告中「學」到一二 ? 這期間難道沒有傾聽各方俠友的回饋,應調整一二 ?
  • 但如兩位教授所言,「未來會解釋」,那不是先賞「鬼派」一巴掌,再摸摸頭討原諒 ?
    至今(2018),距離第一版至今已有十數年,就算一星期一頁, 也應該有近七百頁的「見解」了吧 ??
    言而總之,兩位,非不能也, 是不為也。
  • 未來的解釋,是「雪中送炭」? 還是「血中送歎」?
    若是未能讓背黑鍋的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先生能得以沉冤得雪,那不如不用說明。
 
11. 以篇蓋全、指鹿為馬
 「甲」就是「甲」?        錯 !
 「評論者」花了多少時間在搜尋作者的資訊 ? 
  • 葉洪生、林保淳兩位「學者」常常看著某位武俠作者的幾本書,就蓋稱看遍這位作家的「所有」小說,就洋洋灑灑的發表論述,到處發表高見。說得直白些,真的是「以管窺天,以厘測海」,何況這兩位學者,有時還搞不清楚狀況,竟將張三的著作,說著李四的見解,那是那來的道理,尤其甚者,將錯就錯,多年來未見其歉意。
  • 話說回「田歌」的議題。
    如果兩位真的號稱看完「田歌」的著作,但又說不出「田歌」有那些作品,卻指著一堆偽書或偽名的武俠小說,竟說著田歌著作的不是,這要說「指鹿為馬」,還真的是禮遇這兩位學者了。
 
12.文學研究
 
 武俠小說只是文學 ? 錯 !
  • 武俠是文學,當然也是通俗文學 !!
  • 『田歌』的小說也是一種「創新」吧 !
  • 曾經有一位讀者,在讀『田歌』的其中一部武俠小說,闔上最後一頁時,說了一句:「揪 HOM 耶(閔南語)」(離譜、不靠譜),然後呢 ? 他又津津有味的繼續讀『田歌』的另一部小說了。
    這個 "接受度" ,就是產品市場機制的一個檢核點吧 !
  • 以上所謂的「錯 !」,是指葉、林兩位教授口中雖言「武俠小說是文學」,但心中卻以 "科學" 的角度來批判其『田歌』的作品,(例如武功的傳輸、脚程的時間 ……)。
  • 但後者陳青雲、甚至至今的追隨者之武俠,不是也約略見到類似 "不靠譜" 的科學或醫學情節,但卻未見到教授的大肆評判 !!
    例如 "劍兩"、"四大名捕" ......也有類似的情節,怎不見他們評論 ?  (這兩部戲,我還滿喜歡的)
  • 有人藉由英文歌曲學到英文能力,也有人藉由通俗小說學到國學文字與文學。
     
13.為己抬驕
  • 有一種人,拿張三的節驟來說李四的不是,再拿王五的情節來說張三的不是,…… 說到最後,當年的武俠作者都有其缺點。
  • 『罷』了整個武林,最後誰稱霸武林 ? 就是那些自稱是「評論家」的不負責任評論家。他們賺進其名與利,卻對事實不考究,真的是不負責任。
     
14.研究
  • 「研究」是一種「探勘」行為,以武俠小說的角度來看,就是找出整個武俠的 "8-性質",即事實性、脈絡性、差異性、創意性、影響性、時空性、未來性與推論性。但我們看到 [X-評論者] 對於「鬼派」的形容詞,就只有 "濫惡" 二字,而此形容詞又來自葉、林兩位教授,試問這個 "濫惡" 在 "8-性質" 裡,還有那些是可形容的 ?
  • 網絡上有兩篇文章,建議兩位教授可以參考
    (1) 龍蛐談鬼派武俠小說 (參考)
    (2) 戰後台灣的中國傳統發明 - 以武俠小說中醫療知識的建構為例 (參考)
 
先不論這兩篇的文詞順暢否,言之是否有理,但有說明、有評判、有理由,這才叫 "研究",當然葉、林兩位教授也有其對「鬼派」的評判,但以兩位的學識基礎,及以「武俠發展史」為名義的格調,卻未見其更多,實屬遺憾。
(但切勿先賞巴掌,再摸頭安撫)
 

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anner, 【田歌】.png

B.社評中的『田歌』
 
 本篇文章只針對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的議題討論。
 在這兒,我們先來看看在坊間對於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相關的部份信息:(以下依年份排列)
 
1.論劍: 武俠小說談藝錄
 
 1997 / 葉洪生 (1994)
 ※第 60 頁
  (三) "鬼派" 一書名、內容非鬼即魔,且嗜血嗜殺。代表者有陳青雲《血魔劫》、田歌《血河魔燈》等。臺灣武俠小說之 "濫惡" 者流,概屬此類 .....
 
 ※第 70 頁
...... 最可怪者,乃陳青雲、田歌輩嗜血嗜殺、走火入魔的 "鬼派" 小說亦頗受歡迎,實值得社會學者注意。
 
 
2.群魔亂舞「酷」翻天
 1997 年 / 俠客 / 聯合文學 158 期
 
 ※第 150 頁
笑談天下各家魔頭
自還珠樓主以降,五〇年代於港、台相繼崛起的武俠小說名家如金庸、梁羽生、卧龍生、司馬翎、諸葛靑雲、伴霞樓主、獨抱樓主、孫玉鑫、東方玉、慕容美、蕭逸、古龍等,亦均擅寫邪派人物;但以塑造「武林魔頭」而論,大多數都不夠水平。至於「鬼派」作者陳靑雲、田歌辈之嗜血嗜殺,就更不堪聞問了。
 
註:
此文作者雖署名 "俠客",但從文章內容與 "論劍: 武俠小說談藝錄" 一書詞風比較,推論此文應為 "葉洪生" 教授所撰。
 
 
3.武俠小說研究參考資料
 
 1998 年 / 胡正權
 
在書中第 42-43 提到
田歌(陳中):
《天下第二人》、《陰魔傳》、《狂濤》、《武林末日記》、《天地牌》、《水晶球》、《吊人樹》、《天下第一劍》、《血屋記》、《魔影琴聲》、《斷天烈火劍》、《南北斗》、《血路》、《魔船》、《血河魔燈》、《人間閻王》、《鬼宮十三日》、《心燈劫》、《黑書》、《血龍傳》、《鑄情》、《創海漂花夢》、《陰陽劍》、《魔窟情銷》、《血嬰》、《亂點鴛鴦譜》、《火爆浪子》、《浮燈陣》、《龍在江湖》、《巫山大盜》、《古庵春色》、《怒劍紅顏》、《碧血門》、《流星追月》、《江湖郎中》、《小福星》、《美人戟》、《絶醜》、《素女功》、《江湖一把刀》、《千佛手》、《轅門飛將》、《風塵女俠》、《落日揮戈》、《玉女神指》、《武林之花》、《劍中劍》、《金衣神旗》、《江湖傳奇》、《天蠶神功》、《金榜風雲》、《黑俠奇遇》
 
※ 註:
  • 書名:「創海漂花夢」應是《劍海飄花夢》;而「南北斗」應是《南北門》
  • 『田歌』未著有以下武俠書 (此書出錯率,高達近 60%)
    《狂濤》、《鑄情》、《血嬰》、《亂點鴛鴦譜》、《火爆浪子》、《浮燈陣》、《龍在江湖》、《巫山大盜》、《古庵春色》、《碧血門》、《流星追月》、《江湖郎中》、《小福星》、《美人戟》、《絶醜》、《素女功》、《江湖一把刀》、《千佛手》、《轅門飛將》、《風塵女俠》、《落日揮戈》、《玉女神指》、《武林之花》、《劍中劍》、《金衣神旗》、《江湖傳奇》、《天蠶神功》、《金榜風雲》、《黑俠奇遇》
 
※ 討論
由於可知此書作者雖掛名 "胡正權" 教授,但實際編書應是交由學生處理,學生們從網路上以關鍵字『田歌』一搜,就直接複製、貼上。而胡教授並未實際參與編製,也未做到監督之責。
 
 
4.俠客行:縱談中國武俠
 
 1998 年 / 曹正文 / 大學教授
 
在書中提到
  • 第 198 頁,提到 …………
    田歌,本名陳中,是台灣「鬼派」武俠代表作家,其小說設嗜血殘殺尤在陳青雲之上,有《血河魔燈》、《陰魔傳》、《血屋紀》、《魔影琴聲》、《人間閰王》、《鬼宮十三日》、《魔窟情鎖》、《武林末日記》等血腥味很重的恐佈武俠小說。小說中鬼影憧憧,血痕斑斑,以寫荒山、古墓來襯托其小說的鬼氣魔影,稱為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。
     
  • 第 220 頁,提到 …………
    田歌:《天下第二人》、《陰魔傳》、《狂濤》、《武林末日記》、《天地牌》、《水晶球》、《吊人樹》、《天下第一劍》、《車馬炮》、《血屋記》、《魔影琴聲》、《斷天烈火劍》、《南北門》、《血路》、《魔船》、《血河魔燈》、《鬼歌》、《人間閻王》、《鬼宮十三日》、《心燈劫》、《黑書》、《血龍傳》、《鑄情》、《劍海漂花夢》、《陰陽劍》、《魔窟情鎖》
 
※ 註:在書中描述,錯誤處甚多,先將書正名
 第 220 頁有誤,應修正為:
《狂濤》   : 未著有此書
《血屠記》  : 未著有此書
《車馬炮》  : 書名有誤,應為《俥傌砲》
《劍海漂花夢》: 書名有誤,應為《劍海飄花夢》
《鑄情》   : 未著有此書
 
※ 討論:
第 198 頁
為何:『田歌』被稱為 "鬼派",因為故事裡有「鬼」 ? 是嗎 ?
而,若『田歌』為「天下第二人」,那麼「天下第一人」是誰 ? 陳青雲嗎 ? WHY ?
 
身為「縱談中國武俠」為書名的作者,完全沒有說明,讓人看得一頭霧水,如何稱得上。「縱談」二字。
 
 
5.文壇上的 "異軍" - 臺灣武俠小說家瑣記
 
 2001 年 / 葉洪生 / 文訊
 
內容提到:
由於《奪魂旗》開場之屍骨如山、血腥滿地,竟促使銷路激增,乃予稍後聞風而起、一哄而上的 "鬼派" 武俠小說起了惡劣的催化作用;遂造就出陳青雲(也師法諸葛青雲)、田歌等 "鬼派" 作家,小說內容非鬼即魔,且嗜血嗜殺,令人不忍卒睹!殆非其始料所及。
 
 
6.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
 
 2005 年 / 林保淳、葉洪生 著
 
 在此號稱「武俠小說發展史」一書裡,就有 24 處提及「鬼派」一詞,並有 7 處將『田歌』相提並論。其中,
  • 自序
    複次,本書對於危害社會人心甚烈的「鬼派」及「色情派」作品,則當作「反面教材」加以論列。因其濫惡有如「毒草」,必須大力批判,以警世人。
     
  • 第 132-133 頁
    所謂鬼派武俠小說是指這類作品水準低劣,內容嗜血嗜殺,非鬼即魔。彼等通常以屍山骨海、斷肢殘軀開場,陰風慘慘、鬼哭神號,令人不認卒睹;而其所練武功則必邪門怪異,荒謬絕倫!如陳青雲《殘肢令》、《血魔劫》,田歌《血河魔燈》、《武林末日記》等,皆屬此類濫惡之作;對青少年讀者的心靈戕害至钜,固不待言。鬼派 ...... 等而下之、濫竽充數的「鬼派」武俠作家呢 ......
     
  • 第 165 頁
    鬼派︰拾還珠《蜀山》之餘唾(採其中之下乘邪魔外道),書名、內容非鬼即魔;且嗜血嗜殺,跡近變態。代表者如陳青雲《血魔劫》、田歌《血河魔燈》、江南柳《血雨腥風》、孤獨生《血海殘魂》等。台灣武俠小說 "濫惡" 者流,概述此類。彼等也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,為中下階層讀者所歡迎。
     
  • 第 203 頁
    田歌小說:計有《天下第二人》(1962)、《陰魔傳》(1962)、《血河魔燈》(1963)、《人間閻王》(1963)、《武林末日記》(1963)、《黑書》(1964)、《血路》(1964)、《車馬炮》(1964)、《南北門》(1964)、《鬼歌》(1965)、《天地牌》(1965)以及《心燈劫》、《血屋記》、《魔影琴聲》、《鬼宮十三日》等書。
     
    田歌本名陳中,別署 "晨鐘",臺灣人,生平不詳。其筆法、意構與陳青雲如出一轍,無不以武林狂人或屠夫 "血洗" 江湖為故事主題。其特點是:黃山、古墓、死亡、屍體、冤魂、浩劫、仇恨 …… 格調極低,俗不可耐,為鬼派 "天下第二人"。
     
  • 第 204 頁
    後來新星出版社兼併清華書局,特爲陳青雲、田歌舊作大張其目,乃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排擠效應;對於臺灣武俠小說的整體發展,有一定的破壊力。
 
 
7.出版社行銷武俠小說的文化創意
 
 出版社行銷武俠小說的文化創意 - 以八大書系與遠流出版社為例
 
2012 年 / 陳韻琦 
國立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
在其研究論文內提到:
在重金禮聘下,先後有上官鼎、白虹 ...... 等名家長期撰稿,頗獲讀者好評。且該書系尚以「鬼派」武俠小說盛行一時,內容如書名,非鬼即魔,且嗜血嗜殺,代表者有陳青雲、田歌 …… 等,惟「鬼派」對武俠小說整體發展的影響,仍需要商榷。
參考:林保淳、葉洪生的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
 
註:
從本文中,合理推論:可以瞭解本評論者(作者)應該沒有閱讀過『田歌』的著作,她的研究結果只是抄襲 2005 年出版的《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》內第 165 頁的瞎說,因為描述內容一字不差,即本文作者完全沒有自己的論述。
 
 
8.新武俠江湖小說作家有哪些代表
 
 2015年 / 壹讀
 
文中提到,
還有「鬼派」- 書名、內容非鬼即魔,且嗜血嗜殺,動輒就殺得屍橫遍野、血流成河。代表者有陳青雲《血魔劫》、田歌《血河魔燈》等。尚可一觀。
 
 
9.台灣的武俠小說與武俠研究
 
 林保淳,分別於不同的地方、文章、書藉,一再提到『田歌』,包含:
  • 在淡江建立的「中華武俠文學網」
  • 臺灣的武俠小說與武俠研究
 
田歌(《武林末日記》、《車馬砲》)等所謂的「鬼派」小說家的作品,最為漫畫家所青睞。「鬼派武俠」的特色在於情節簡單、人物眾多而無足輕重,血腥殺戮氣息極濃,頗適合以畫面造成驚聳效果,在漫畫的助成長下,鬼派也名譟一時,也可以略窺武俠與漫畫間的互動。
 
 
文章標籤

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banner, 【田歌】.png

 

A.開宗明義
 
筆者不是史學家、也不是文學家、但也不是「胡扯家」,所以先上網查一查,用 Google、百度輸入關鍵字,就可查到許多對於「武俠」及相關字詞的解釋。
 
先聽聽別人怎麼說,
 
1.「武俠」≠「武俠小說」
 
 (1)「武俠」
   先看看《維基百科》如何描述,
  • 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多為中國古代。
  • 武俠小說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,乃是以武學為中心,兼以中國古代醫學、佛學、道家、易術及各種神秘學等。
  • 武俠小說中人物的價值觀,乃至於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調,是建立在武學的基本思想上。
  • 武俠小說,若沒有「武」的情節,基本上應該不叫「武俠小說」。
 
 (2)「武 」
   「武」 = 「止」+「戈」 ? 但 ... 那是一般人的解釋。
 
   我們往前追溯,看看象形字即知。有一網友如此解釋:
  • 甲骨文中「武」最初的字形,是以干戈斬落人頭,是征伐之意,因為古字失考,才拆解成了 "止戈",甲骨文最明白,干戈下面一具死屍。
  • 楚莊王曰: "夫武,定功戢兵。故止戈爲武。"
  • 春秋時的 "武"字形已經變成了「止」+「戈」。
  • 對于甲骨文的解釋,歷來也有不同。有的說甲骨文的意思是持戈而進,意思也是征伐,但傾向持干戈斬人的說法。
 
 (3)「俠」
   網路上對此字的定義:
   俠客,又稱 "俠士",是中國歷史或中國文學作品裡仗義助人者,他們或會武藝,以武術救人;或不會武藝,以銀錢助人。

 

2.量尺
 
 在此採用「量尺」卻不以「定義」二字來描述武俠,是因為那會把武俠僵化了,「武俠」有其想像的空間,而那把量尺各有各的刻度,不用去查詞典,因為您我都各自的解釋。
 此文簡略詮釋,就是有「武」有「俠」 ! 何謂「武」 ? 非文即武。何謂「俠」? 就是 "人" 也 ! 所以若要廣泛其定義,西方的牛仔打鬥也是「武俠」,只是全世界都知道,「中國」的武打才是「武俠」,才有那個 "味道"。
 一部故事裡,會有「壞人」、「好人」,依前面網絡上各方網友的解釋,基本上「好人」就是「武俠人」,而與「武俠人」相關的故事,就演化出「武俠小說」。
 
 這樣的解釋,想必大家都容易瞭解。
 
 
3.故事
 大致瞭解「武俠」後,再來說「戲(故事)」。
 我們知道,當今世上的 "戲曲",大部份應該都不會只有「好人」這個角色,為了讓多角化的生動化,「好人」、「壞人」在故事裡勾心鬥角、打打殺殺在所難免,都是為了讓劇情高潮疊起。
 這在以「武俠」為背景的武俠小說,「武」更是少不了。
 
 
4.「想像空間」的範圍
 
 「想像空間」是無限大的。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審美觀,若全世界公認最美的選美小姐站在面前,對於某些人而言,可能極醜。但若是純想像,那麼你想像的美與我想像的美,只要都不說出來,你想的美與我想的美是 "一樣" 的:都很美。
 
 再者,故事中「男主角這一招暗藏兩式,奇快絕倫,七海遊子右手出招,左掌緊跟著另一招,"春雨綿綿" 的精奧殺手,蓄勢攻出。」,這段文字依照前文不成理論的論調,您腦海裡的爭鬥畫面「應該」與我的相同:都是 "很厲害",對吧 ?!
 (據說,當太空人登上月球的那一煞那,很多人的心都碎了。)
 
 各位瞭解了所謂的「武俠」、「故事」後,加上您我無限的想像空間,就是現在您、我知道的「武俠小說」,因為「範圍」是無限的寬廣,任您我遨遊,這就是「武俠小說」迷人之處。
 
 
5.武俠的文字、漫畫、視頻
 
 一個故事,可以有三種的體現模式(可能有更多,但此文只討論這三種型式),各有各的愛好者。
  • 「文字」者,讓看官有無限的想像空間,對於「武俠」而言,有多美、有多厲害、有多壞,都在您我的想像空間裡,說出來了,就變得不美了、有爭議了。即便您、我面對面的討論,那種想像還是極好的。
  • 「漫畫」者,故事視覺化了,雖然某部份的想像空間被破壞了,但是被視覺化的部份,讓人更空易懂,而未視覺化的部份,仍然有部份的想像空間。
  • 「視頻」者,如電視、電影,其表現手法更為透明化,少了所有的想像空間,但看官也知道別人看的與我看的都相同;而以前無法相像的畫面,視學化後,一切都明瞭了。
 
 
6.通俗小說
 
 基本上「武俠小說」就是「通俗小說」,而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:「以一般大眾為對象,重視娛樂性、易讀性的文學或小說之總稱」。
 其實說得簡單點,就是「淺顯易懂」的小說。
 
 

 

 

 

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