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banner, 【田歌】.png

C.正本清源
 
有更多的書籍、文章、論文、BLOG、…… 等論及『田歌』的 "武俠小說",都大同小異。但因此篇幅的關係,所以只列出前文的 9 項討論,但坊間談及『田歌』者何其多,所以以下皆以 [X-評論者] 表示。
 
由以上 [B] 章節,可以瞭解 [X-評論者] 都是 "天下文章一大抄",抄網絡、抄書籍、抄自稱是學者(教授)的資料。其實 "抄" 無所謂,但 .... 若不求證,遺誤千年。
 
以下,我們來看看 [X-評論者] 錯在那裡:
 
1.抄襲
  • 1994 年 / 論劍: 武俠小說談藝錄 / 葉洪生 :非鬼即魔、嗜血嗜殺
  • 1997 年 / 群魔亂舞「酷」翻天 / 俠客(葉洪生) :嗜血嗜殺
  • 1998 年 / 縱談中國武俠 /曹正文 :鬼影憧憧、血痕斑斑,荒山、古墓
  • 2001 年 / 文訊 / 葉洪生 :非鬼即魔、嗜血嗜殺
  • 2005 年 / 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 / 葉洪生+林保淳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12 年 / 出版社行銷武俠小說的文化創意 / 陳韻琦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15 年 / 新武俠江湖小說作家有哪些代表 / 壹讀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 • 20xx 年 / 台灣的武俠小說與武俠研究 / 林保淳 :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
 - - - - -
  • 對於『田歌』武俠小說的評論,這些 [X-評論者] 的評語都相同,顯而易見,可能有兩種原因,一為『田歌』作品真的乏善可陳,另一為這些評論家 "抄襲" 別人的見解。
  • 一部武俠小說,若真的只是 "打打殺殺" 或 "非鬼即魔",以常理推論,這一部武俠書肯定在市場上出版沒多久就會夭折了,或者活不長久。但我們知道的,『田歌』的書是每一部都創造不錯的銷售量。
  • 且明白人都知道,一個只有 "打打殺殺" 或 "非鬼即魔" 的小說,可以出到二、三十集,那麼這個出版社肯定是瘋了,但 …… 事實是如此嗎 ?
  • 說得 "偏激" 一點,如果「武俠小說」沒有武功、沒有打殺,那不就變成了 "言情小說" ??
  • 再者以 "非鬼即魔" 來形容 ? 難道『田歌』的作品成了靈異恐怖小說 ?
 
2.著作
 『田歌』著有
《車馬砲》 錯 !
《古庵春色》 錯 ! (情色小說嗎 ?)
《小福星》 錯 !
《美人戟》 錯 ...... 錯、錯、錯 !!
 
『田歌』的小說著作,共著有 25 套書。有 [X-評論者] 所列的書目,有近 60% 不是『田歌』所著作,這真的是一個很不靠譜的 "研究著作"。
  • 顯而易見的是,人云亦云,這些 [X-評論者] 不考證是否真偽就直接放在自己的論述裡。
  • 造成的影響是,[X-評論者] 的錯誤引用與論述其這些偽書(托名),形成眾多的閱讀者排斥『田歌』正版的作品,使得這些愛好『田歌』的閱讀者轉而離去。這是對『田歌』名譽極大的污辱。
  • 筆誤 ? 其中 "葉洪生" 教授從一開始就將《俥傌砲》寫錯,最後還編入《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》,對於一個歷史研究,實為可悲。而 "林保淳" 教授至今發表的文章,依然錯。
 
3.田歌
 
本名「陳中」 錯 !
  • 所有的武俠界讀者與 [X-評論者] 皆認定『田歌』本名為「陳中」,甚至還有人稱之為「陳天立」。不瞭解那些自稱為教授者去那兒查出來有「陳中」之說,難道又是「抄」?
  • 更可議的是,號稱「發展史」的「武俠發展史」一書,竟將錯誤「抄」進了內容。
 事實:
  • 『田歌』本名:『沈幸雄』。
  • 沈幸雄,1961 年第一套小說出世以『晨鐘』為名,1962 年杪因為分別為兩家出版業寫作,所以另立一『田歌』為筆名,以免造成兩家出版業的困擾。自此之後,就一直以此『田歌』筆名出書。
  • 『田歌』的最後一本武俠小說大約是在 1977 年,而在 1977 年前,『田歌』已往影視界發展、生根,並有數十部的電影、電視作品。
  • 這些年來,田歌暢名於影視界,但卻沒有人去向他求證關於他的武俠生涯,造成以訛傳訛,實不是武俠研究者之為。
 
4.武俠派別
 
 『田歌』屬於「鬼派」 錯 !
  • 『田歌』的小說裡,沒有半個是「鬼」的角色出現,何來的「鬼派」之說 ?! 始作俑者,大概是 1994 年自稱武俠研究學者的 "葉洪生" 教授了。
  • 若稱為「魔派」,或許『田歌』與陳青雲先生還不會那麼不舒服,因為這兩位武俠寫手從未有過任何一本的靈異恐怖鬼小說。
  • 但不論歸為「鬼派」或「魔派」都不恰當,因為若以 "武俠人物名" 或 "武俠書名" 就將此二人歸為此類,那我想 "金庸" 或 "古龍"、"柳殘陽" 也可以納入此類了。
  • 再者如前文即提到,那個 "武俠" 不打不殺,若以此定義歸類,言之過以。
  • 兩位教授從一開始的分類法,就有很大的爭議,以劇情 ? 以作者作風 ? 還是 …… 當時兩位教授的心情 ?
 
 
5.通俗小說
 
 "情節簡單"、"人物無足輕重" ? 錯 !
  • 如前文所述:"通俗小說" 就是要淺顯易懂,只要能為讀者接受,就是可以被閱讀的讀物。
  • "情節簡單" ? 林保淳教授,身為博士的中文系學者,應該知道何謂 "小說"。難道說,情節要複雜才是小說 ? 如果要複雜化,那直接去看偵探推理小說才是。"人物無足輕重" ? 若是每個人都是紅花,那麼一本小說的重點何在 ?。
  • 網絡上有人說:「創作是一條辛苦的道路,這也是人們敬佩作家的原因。」
  • 而武俠小說家亦若是、甚若是。
 
6.武俠小說分類排行榜
 
 田歌是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 錯 !
  • 既然葉教生稱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,那麼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是誰 ? 陳青雲嗎 ?
  • 陳青雲在第一本作品(1963)出世之前,『田歌』以『田歌』之名即已出書多部。所以若要以時間排序,『田歌』應為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。
  • 若以『田歌』兩字為討論的對象,兩人當時出書時間相仿,所以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二人」?
  • 還是錯,因為若是如此定義,理應『田歌』為「鬼派天下第四人」,而陳雲青先生為「鬼派天下第三人」。
    「第二人」是誰 ? 若依洪教的說詞,陳青雲師承諸葛青雲的作品(1962)年,那第二人就應屬「諸葛青雲」才是。
    「第一人」是誰 ? 是『晨鐘』 ! 因為『晨鐘』在 1961-1963 年即多部同類型武俠小說問世。
  • 歸納以上之結論,因為『田歌』就是『晨鐘』,所以「第一人」就應是『田歌』。
  • 依理,「鬼派」排序應已清楚,但「鬼派天下第一人」即『田歌』? 還是錯 !
  • 因為根據葉、林兩位教授在「武俠發展史」的 "研究",......
第 27 頁:
... 柳殘陽在小說中所表露的殘酷血腥殺戮,也多少滿足了人類原始的“嗜血暴力”衝動 ...
第 267 頁:
... 牙眼相還,以殺止殺,就成了柳殘陽的“江湖邏輯”!支撐這個邏輯的核心自然是他所標榜的“正當”與“仁義”。其實所謂的正當、仁義,原本就缺乏一個明確的客觀標準。 ...
 
想當然爾,依兩位教授的定義,"柳氏" 亦應為「鬼派」一員,其 "柳殘陽" 在 1960 年即已出書,所以理應為「第二人」之稱號。
 
所以排序是否應改為:
 諸葛青雲 > 柳殘陽 > 晨鐘 > 陳青雲 > 田歌
  • 但在兩位教授的 "定義" 下,"柳殘陽" 歸為 "俠義派" ?
     (作者於派別歸類,什麼時候由兩位教授說了算 ?)
  • 換個思考方式,對於洪教授將鬼派予以名次順序化,不知是褒 ? 還是貶 ?
    若是 "褒", 表示葉教授認定 "陳青雲" 是鬼派寫的 "最好" ? 反之,或是最濫 ?
    那麼有一些葉教授查不出名的作者,如何排名 ?
  • 但,此篇文不是要探談論排名問題,兩位教授也不需隔空回覆,因為排次不是重點,而只是藉由以上的推理,得兩位教授先驅倡者不分清理由就給定順序,而後隨 [X-評論者] 也未去考究事實的本質就予以複製,這些 [X-評論者] 對於 "研究" 二字仍有一段要改善的空間。
 
7.粉絲格調
 
 「鬼派」 ...... 為中下階層讀者所歡迎。
 
  • 依初步瞭解,『田歌』的武俠小說粉絲,學者博士、醫生、販夫走卒各個階層皆有,絶非如葉洪生教授所言只有 "中下階層"。若用另一個角度論,是否其它 "門派" 惟只有 "高尚人士" ?
    (另一觀點,或許葉洪生教授應該要站出來說明,在他的定義之下,那些人才是 "中下階層" ?)
  • 時間背景
    民國 50 年左右,那時的台灣人生活困屯,肚子都沒法兒吃胞,那有辦法讀書,所以有很多都是讀到小學,或者是初中沒畢業就必須找工作賺生活費。因此在學識不足的狀況下,『田歌』不浮誇的作品一下子就為大眾所接受。應該說,其他作者的小說,因詞藻較豐、處處含伏筆的作品,只有讀書人可接受外,『田歌』多了一層學歷較為不足的愛好人仕。
  • 葉、林兩位教受未深入觀察其時空背景,把自己較高之學歷,自恃甚高,以現今的學識水準,套用到當時『田歌』的時空背景,將其作品視為有識之仕不屑之讀物,實為大錯特錯。
 
8.漫畫
 
 「鬼派」的特色在於情節簡單 ... 為漫畫家所青睞 ? 錯 !!
  • 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的情節不是用 "簡單" 二字形容,因為若是如此的簡單,當時應不只有 300 位的武俠寫手。
  • 『田歌』的作品,根據愛好者的反饋,應以 "簡單通順"、"一氣呵成" 來形容。甚至聽聞有人在一柱香的時間內,就看完了『田歌』的其中一部小說。
    (這應該已經達到了「通俗小說」最低要求的門檻)
  • 若以這時代的 "創意" 之定義來形容『田歌』的作品,說句誇張的話,可能還可以被稱為「文創產業的創新」。
  • 再說漫畫家之所青睞於『田歌』的武俠著作,並不是因為其情節簡單,而是『田歌』作品相較於當時他人的武俠著作,是一種通順、創新、創意,無論招式、故事情節皆前所未有。
    但在葉洪生教授的形容下,就只有 "殺、殺、殺" 的「鬼派」而已。
 
9.劣幣 ? 良幣 ?
 
 鬼派 = 劣幣 ? 錯 !
  • 如前所言,在任何一部戲裡,都會有大、小角色,綠葉拱紅花,才能紅得了男、女主角,才能扛得了整部小說的進行。同樣的,在武俠通俗文學領域裡,各種類型的小說型態,相互襯托,讀者依自己的年齡、心情、喜好欣賞品味。
  • 那時期的武俠小說百花齊放,各有各的山頭,各有各的粉絲群,雖有 "堅貞不移" 的讀者,但那是少數中的少數,大部份都是跨領域、跨作者的武俠書追風人,肯定造成不了太大的排擠效應。葉、林兩位教授也太抬舉口中所謂的「鬼派」或者是『田歌』了。
  • 再者,葉、林兩位教授把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說得過頭了,對於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的形容詞,不外乎以下:「濫惡者流」、「不堪聞問」、「不忍卒睹」、「濫惡有如毒草」、「濫惡之作」、「格調極低」、「俗不可耐」、「劣幣驅逐良幣」、「......」,想必兩位教授對於『田歌』有非常深的誤會,因為兩位已說不出對「鬼派」小說內容其它的形容詞了。
  • 根據字典對於「濫惡」一詞之解釋,為「惡劣,質量低劣」。而若如葉、林兩位教授的描述之「濫惡有如毒草」,肯定市場不會有人青睞,甚至應會被當時政府列為禁書才是,但起而追隨者的是名漫畫家的跟風,以及廣播劇的爭相播講,這與兩位教授的說法大相逕庭。
  • 由以上言,卻未曾在任何一個地方,見兩位學者批判這些漫畫家、廣播劇、電視、電影,這豈不怪哉 ?!
    或許兩位教授不知,『田歌』之《魔窟情鎖》曾被知名陽麗花改編成歌仔戲,所以她也是「鬼派」? 或者「俗不可耐」? 再者,那些漫畫家、廣播人也是「不堪聞問」者 ?
    兩位教授言之過矣 !!
 
10.篇幅不足
 
 「台灣武俠發展史」的篇幅有限 ? 錯 !!
  • 對於葉、林兩位教授定義的「鬼派」,常在各報章雜誌、演說中無處不抨擊其「濫惡」。而其解釋只有 12 字「嗜血嗜殺、非鬼即魔」、「濫惡之作」。問其如何的「殺」、如何的「鬼」,卻又以因「武俠發展史」一書的篇幅有限,只能「匆匆帶過」,會在未來再做更多的解釋與說明。
  • 但兩位教授對於「鬼派」似乎比較苛刻,自 1995 年至今,超過 20 年了,其發表之文章,對「鬼派」之形容詞似乎還是停留在 12 個字。即使是在「武俠發展史」出版後至今近 10 多年還是沒有見到其更進一步的解釋。兩位作者似乎偏心了。顯見這近 20 多年的研究,這兩位號稱武俠學者完全沒有進步, 是「教授」? 還是只有動口的「叫授」。
  • 如果「臺灣武俠發展史(2005 出版)」一書有再版之可能,而內容未能對「鬼派」脈絡有更詳細之說明,可以預見兩位教授也必定只是從網路上抄抄其田歌本人官網資料,或建置於維琪百科、百度百科之資料,以修正其前版不負責任的資料,再加上只有 12 個字的 "精屁" 見解。
  • 林保淳教授,這十數年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代為研究,難道沒有從他們的報告中「學」到一二 ? 這期間難道沒有傾聽各方俠友的回饋,應調整一二 ?
  • 但如兩位教授所言,「未來會解釋」,那不是先賞「鬼派」一巴掌,再摸摸頭討原諒 ?
    至今(2018),距離第一版至今已有十數年,就算一星期一頁, 也應該有近七百頁的「見解」了吧 ??
    言而總之,兩位,非不能也, 是不為也。
  • 未來的解釋,是「雪中送炭」? 還是「血中送歎」?
    若是未能讓背黑鍋的「鬼派」或『田歌』先生能得以沉冤得雪,那不如不用說明。
 
11. 以篇蓋全、指鹿為馬
 「甲」就是「甲」?        錯 !
 「評論者」花了多少時間在搜尋作者的資訊 ? 
  • 葉洪生、林保淳兩位「學者」常常看著某位武俠作者的幾本書,就蓋稱看遍這位作家的「所有」小說,就洋洋灑灑的發表論述,到處發表高見。說得直白些,真的是「以管窺天,以厘測海」,何況這兩位學者,有時還搞不清楚狀況,竟將張三的著作,說著李四的見解,那是那來的道理,尤其甚者,將錯就錯,多年來未見其歉意。
  • 話說回「田歌」的議題。
    如果兩位真的號稱看完「田歌」的著作,但又說不出「田歌」有那些作品,卻指著一堆偽書或偽名的武俠小說,竟說著田歌著作的不是,這要說「指鹿為馬」,還真的是禮遇這兩位學者了。
 
12.文學研究
 
 武俠小說只是文學 ? 錯 !
  • 武俠是文學,當然也是通俗文學 !!
  • 『田歌』的小說也是一種「創新」吧 !
  • 曾經有一位讀者,在讀『田歌』的其中一部武俠小說,闔上最後一頁時,說了一句:「揪 HOM 耶(閔南語)」(離譜、不靠譜),然後呢 ? 他又津津有味的繼續讀『田歌』的另一部小說了。
    這個 "接受度" ,就是產品市場機制的一個檢核點吧 !
  • 以上所謂的「錯 !」,是指葉、林兩位教授口中雖言「武俠小說是文學」,但心中卻以 "科學" 的角度來批判其『田歌』的作品,(例如武功的傳輸、脚程的時間 ……)。
  • 但後者陳青雲、甚至至今的追隨者之武俠,不是也約略見到類似 "不靠譜" 的科學或醫學情節,但卻未見到教授的大肆評判 !!
    例如 "劍兩"、"四大名捕" ......也有類似的情節,怎不見他們評論 ?  (這兩部戲,我還滿喜歡的)
  • 有人藉由英文歌曲學到英文能力,也有人藉由通俗小說學到國學文字與文學。
     
13.為己抬驕
  • 有一種人,拿張三的節驟來說李四的不是,再拿王五的情節來說張三的不是,…… 說到最後,當年的武俠作者都有其缺點。
  • 『罷』了整個武林,最後誰稱霸武林 ? 就是那些自稱是「評論家」的不負責任評論家。他們賺進其名與利,卻對事實不考究,真的是不負責任。
     
14.研究
  • 「研究」是一種「探勘」行為,以武俠小說的角度來看,就是找出整個武俠的 "8-性質",即事實性、脈絡性、差異性、創意性、影響性、時空性、未來性與推論性。但我們看到 [X-評論者] 對於「鬼派」的形容詞,就只有 "濫惡" 二字,而此形容詞又來自葉、林兩位教授,試問這個 "濫惡" 在 "8-性質" 裡,還有那些是可形容的 ?
  • 網絡上有兩篇文章,建議兩位教授可以參考
    (1) 龍蛐談鬼派武俠小說 (參考)
    (2) 戰後台灣的中國傳統發明 - 以武俠小說中醫療知識的建構為例 (參考)
 
先不論這兩篇的文詞順暢否,言之是否有理,但有說明、有評判、有理由,這才叫 "研究",當然葉、林兩位教授也有其對「鬼派」的評判,但以兩位的學識基礎,及以「武俠發展史」為名義的格調,卻未見其更多,實屬遺憾。
(但切勿先賞巴掌,再摸頭安撫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